4月15日,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electronica China 2025)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亚洲影响力的电子行业盛会,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800多家优质企业参展,汇聚了涵盖人工智能、电子元器件、测试测量、嵌入式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产品,为全球电子产业搭建了一个高效的技术交流与商业合作平台。
展会首日,各大展馆便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如意法半导体(ST)、德州仪器(TI)、英飞凌(Infineon)、芯源(MPS)、ADI等国外电子行业巨头的展台均迎来了不少参观者驻足交流。与此同时,以沁恒、雅特力、Geehy极海半导体为代表的国内优秀企业也强势亮相,展示了中国电子产业的快速崛起和技术实力。
这种中外企业同台竞技的格局,不仅促进了全球电子技术的交流融合,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机会。下面,就跟随小编的镜头,带大家一睹展会精彩瞬间!
在本届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参展企业们纷纷亮出“技术”,展示了电子产业各领域的创新成果。
在半导体领域,国产芯片无疑成为了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例如,沁恒展示了其一代的电源管理芯片,强调了其在功率效率和热管理方面的优势;而雅特力展示了其在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应用方面的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行业人士的驻足洽谈;Geehy极海半导体则以其高性能的处理器和开源硬件平台,展示了其在国产电机芯片领域的技术实力。这些产品的亮相,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核心芯片设计领域正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在测试测量领域,普源精电(RIGOL)推出的12位高精度示波器,垂直分辨率提升至传统8位示波器的16倍,为精密测量提供了全新工具;是德科技(Keysight)则带来了支持6G预研的测试解决方案,助力通信技术向太赫兹频段迈进。这些高端测试设备的展示,反映了电子产业对测量精度和效率的不断追求。
在功率电子技术方面,芯源(MPS)带来了其氮化镓(GaN)功率解决方案,开关频率达到MHz级别,可显著提升电源转换效率并减小系统体积;日清纺(Nisshinbo)则展示了面向电动汽车的高压电源管理IC,支持800V电池系统,有助于延长电动车续航里程。这些创新技术,正是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应用,也成为了本届展会的核心看点。多家企业展示了AIoT创新解决方案,如基于边缘AI的智能传感器、支持机器学习加速的嵌入式系统等。其中,意法半导体(ST)的STM32MP2系列MPU内置1.35TOPS AI加速器,可实时处理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英飞凌则重点推介了其AI赋能的功率半导体,通过智能算法优化能源转换效率。这些技术的集中展示,预示着AI与电子硬件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如SiC和GaN)的应用也成为了众多展商的共同主题。从新能源汽车到工业电源,从数据中心到可再生能源系统,宽禁带半导体因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优势,正在快速替代传统硅基器件。展会现场,多家企业展示了基于第三代半导体的完整解决方案,包括芯片、模块、驱动电路和散热设计等,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作为本届展会的合作媒体,21ic电子网也在展会上设立了专属展位N3.370。为了与参展观众进行更深入的交流,21ic团队精心准备了趣味游戏和丰厚的礼品,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与和互动。展位不仅是一个“打卡点”,更是技术交流的“风暴中心”。在这里,观众可以与21ic的专家团队面对面交流,从芯片设计到系统应用,团队成员随时为大家解答疑问,分享行业新趋势和市场分析。

市场洞察:电子产业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深入走访展会并与众多企业交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前全球电子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供应链重组仍在持续,许多企业正在构建更加多元化和弹性的供应体系;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产品、新应用的涌现为行业注入了持续活力。
从市场细分来看,汽车电子无疑是当前活力的领域之一。随着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汽车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轮子上的计算机”。在本届展会上,与汽车电子相关的参展商占比明显高于往届,展品涵盖车载计算平台、传感器、电源管理系统、车载网络等全系列解决方案。特别是支持自动驾驶的高性能计算芯片和车规级功率器件,吸引了大量专业观众的关注。
工业电子领域同样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在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推动下,工厂设备正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和互联化。展会现场,许多企业展示了面向工业应用的高可靠性电子元件和实时控制系统,其中支持TSN(时间敏感网络)的工业以太网解决方案、具备预测性维护功能的智能传感器等产品备受瞩目。这些技术创新正在重塑传统制造业的面貌,推动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
消费电子市场则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一方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已进入成熟期,增长放缓;另一方面,AR/VR设备、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新兴品类正在快速成长。展会上,多家企业展示了针对这些新兴应用的专用芯片和解决方案,如低功耗蓝牙SoC、高精度运动传感器等,为消费电子创新提供了关键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替代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市场趋势。在中美科技竞争和供应链安全的双重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采用国产芯片和元器件。展会现场,许多国内参展商表示,近年来其产品在性能和质量上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上本地化服务和支持的优势,正逐步赢得市场认可。这一趋势在工业控制、电力电子、通信设备等领域尤为明显。
本届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不仅展示了当下新的产品和技术,更通过多场高端论坛和无数展台交流,揭示了电子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趋势。
人工智能与电子硬件的深度融合,被视为具变革性的趋势。展会上,从边缘AI芯片到支持机器学习算法的传感器,从智能电源管理系统到自主决策的工业控制器,AI技术正在全面渗透电子产业的各个角落。多位行业专家在论坛中指出,未来电子产品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其“智能化”程度,而不仅仅是硬件性能。这种融合不仅创造了新的产品形态,也重塑了传统的设计方法和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绿色电子也成为了产业链共同关注的焦点。在碳中和目标下,电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要。展会上,许多企业展示了高能效的电源解决方案、低功耗的芯片设计、环保的材料和工艺等创新成果。特别是在功率电子领域,基于SiC和GaN的器件因其显著的能效提升,正在快速替代传统的硅基方案。此外,电子产品的可回收设计和循环经济模式也成为讨论热点,反映了行业对环境责任的重视。
异构集成与先进封装技术正在改变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路径。随着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将不同工艺、不同功能的芯片集成在一起,成为提升系统性能的有效途径。展会上,多家企业展示了2.5D/3D封装、chiplet等创新方案,这些技术有望解决算力需求激增与制程进步放缓之间的矛盾,为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提供支撑。
数字化转型浪潮持续深入。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从供应链管理到客户服务,数字技术正在全面重构电子产业的运营模式。展会现场,许多企业展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设计工具、智能化的生产线、数据驱动的质量管理系统等创新应用。这些数字化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效率和竞争力,也为客户创造了更大价值。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开放式创新与产业协同正成为技术突破的重要模式。面对日益复杂的系统级挑战,单一企业很难独自应对。展会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建立生态联盟、开放技术平台、共享研发资源等方式,加速创新步伐。这种协作创新的模式,有望解决行业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电子产业整体进步。
为期三天的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不仅是一场技术与产品的展示盛会,更是全球电子产业精英思想碰撞、共谋发展的平台。
通过此次展会,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参展企业们各自的阶段性成果,并传达了其对未来的布局与期待。通过接触这些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到目前国产软硬件的技术实力,更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技术边界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持续丰富,产业生态日益多元。
展望未来,电子产业或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全球竞争环境和更加迫切的技术创新需求。一方面,地缘政治、供应链安全、技术自主可控等因素将持续影响产业发展轨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电子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也可能重塑现有产业格局。所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关注电子行业的新发展成果与趋势,将有助于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与协同,同时也为推动我国电子产业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发展奠定了基础。